2019年旅游行业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情况汇报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12-20
2019年,我们坚持“全域旅游、全境美丽、全县文明”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休闲旅游为支撑,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围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工作:集中推进《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该规划涵盖西峡全域,包括我县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编制了老界岭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规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详规已多次讨论提升修改完善,该规划核心区涵盖太平镇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户389人。同时,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我局聘请河南省九鼎德盛旅游设计公司编制了《西峡县鱼库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
(二)乡村旅游开发工作:(1)先后深入五里桥黄狮农游一体示范区、前营白庙民俗村、二郎坪湾潭村、太平镇东坪村、鱼库村、回车镇陡沟村指导乡村旅游开发,丰富旅游业态。(2)突出山水观光、特色餐饮、山地避暑、农游采摘、民俗体验等不同主题,与脱贫攻坚和全域旅游同步谋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清凉小镇—东坪、乡土老家—中坪、奇异果乡—黄狮、特色民宿—鱼库等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3)组织参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太平镇东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湾潭村、前营村、木寨村入选2019年“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全县“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达到9个。(4)实施东坪、鱼库、化山民宿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建特色民宿20余家,溪上云山和听溪别苑推荐评选河南省精品民宿,评选4家旅游扶贫示范户,形成了“火锅鸡”、“火锅鱼”、“山野菜”等地方特色菜品,推动农家宾馆转型升级。(5)持续完善提升白庙、木寨和花海果香、新远方农场等乡村旅游服务功能,融入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垂钓采摘、餐饮住宿等旅游元素,培育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把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激活“后备箱”经济。(6)举办田关孙沟第十届李花节和老君洞第十届紫荆花节,扩大乡村旅游品牌影响。目前,全县农家宾馆和民宿近700家,20多个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近3万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年综合效益超过6亿元。
(三)旅游扶贫培训工作:(1)组织全县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各乡镇负责人参加“2019中国西峡山地避暑旅游高峰研讨会”,共同探索乡村旅游和避暑养生融合发展新途径。(2)组织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农家宾馆经营户参加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全省乡村旅游骨干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3)组织召开西峡县2019国庆假日旅游安全暨旅游产品消费扶贫(二郎坪)现场会,各乡镇、有关县直单位和旅游企业参加会议。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资源条件较差。大多数贫困村旅游资源禀赋一般,通达条件差、配套设施滞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缺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
二是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吃、住多以低端农家乐为主,大部分农家乐从家具到床上用品都照搬城市宾馆酒店模式,对当地民俗与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从吃到住形不成特色,缺乏吸引力;游以观光型为主,住、购、娱其他要素薄弱,综合效益较低。
三是旅游扶贫资金缺乏。贫困地区大多基础薄弱,旅游开发投入资金需求量大,加之旅游行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难以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以致于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持续发展。
四是发展观念落后,服务意识淡薄。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知识欠缺,或者多种情况叠加,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能力差,发展观念淡薄;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是本土农民,服务水平不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契机,继续发挥好旅游扶贫对山区群众的特殊作用,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